
如果你最近幾年一直都在關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你肯定知道研究學者在思考大腦的本質方面剛剛經歷了一個大的轉變。在這些轉變中,其中有一項就是,從出 生到死亡的整個人生期間,我們的大腦所發生的變化是很巨大的。不久之前,主流科學家認為,我們在出生后,大腦在嬰孩期以及童年早期會經受巨大的變化,但是之后大腦就開始定型,少有變化,成為我們終其一生的執行中樞。
但是科學卻不拘于教條和傳統,大腦不變論的教條也已經一闋不振。我們現在知道,大腦的某些區域一直處在變化當中,新的神經細胞的產生頻率讓人吃驚,而且思想本身可以影響大腦結構的變化,其影響程度之深,甚至在二十年前都少有研究學者認為這是可能的。大腦不變論已經讓位于新的觀念,即大腦可塑論和神經再生論,而這方面的研究還遠未結束。
筆者特別感興趣的一個理論不僅從舊的理論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知識,而且重創了青春易逝的狂熱主義。我們都傾向于認為思維能力連同身體能力在我們的青年時期達到頂峰,但是新的研究顯示,這一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錯誤的。
最新的研究結果以取自于大量人群樣本的數據為基礎,人群樣本接近于5萬人,其年齡橫跨青少年期,以至于古稀之年。研究結果顯示,心智能力的發展在這一年齡段參差不齊,一些能力較早達到頂峰,而另外一些能力則需要數十年才能發展到成熟。
例如,該項研究發現,當我們處在18歲左右的時候,我們的大腦處理速度是最快的,而此后就開始緩慢下降了。但那個并不能改變另一個事實,即我們的詞匯能力(包括書面語言能力和會話能力)需要經過長年的練習,直到六七十歲才達到頂峰。
當我們處在25歲左右的時候,我們記憶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的能力(視覺記憶)是最好的,但是我們記憶數字的能力在接下來的10年并不會達到頂峰。總體上,直到我們到達中年時期(通常是35歲左右)之前,短期記憶不會完全成熟。
引用該研究的一個作者Joshua Hartshorne的話說:
“在任何年齡,你都在某些方面變得比之前更好,同時你也在某些方面變得比之前更糟,而且你在某些方面達到了一個頂點……在某個年齡你在絕大方面都趨于極致,這樣的事情是不大可能發生的。”
可以換一種方式來陳述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Joshua教授的觀點,那就是,在某些方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晚熟者,而且幾乎沒有人在其青年時期各方面能力都處于鼎盛時期。
該研究跟進研究的最有趣的心智能力之一與我們解讀他人的能力有關――我們究竟可以多么準確地識別出我們對面的人表現出了哪些情緒,以及沒有表現出哪些情緒。研究人員發現,這一能力直到我們40歲的時候才發育成熟,而且直到我們進入60歲年齡段之前都還會繼續進一步發展。
如果你把上面的發現和大腦運算速度在18歲左右達到頂峰的發現放在一起看的話,與哪種能力是成功的關鍵有關的問題就會自然浮現出來。我們習慣于認為與生俱來的思維能力(處理速度)對于很多領域而言,是成功的黃金標準,但是直到我們年齡稍大之前――通常是20歲之后,這時我們的情商才開始得到鞏固,我們很少進入我們的全盛期。快速發展而情感能力跟不上的大腦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妨礙了的,但是很不幸,這些能力并不是同步發展的。
該項研究的合作作者Laura Germine評論道,“從成年早期到中年時期,人腦似乎繼續以動態的方式變化著,”而且與以往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傳統觀念不同的是,當前的研究“就我們在我們的人生期間所經歷的變化描繪了一幅不同的畫面”。Laura在麻省綜合醫院精神病和神經發展基因學部門從事博士后研究。
而且,毫無疑問,類似的發現和研究將會繼續推翻圍繞著大腦不變論建立一起的理論和假設。該項研究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志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