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心理咨詢

          COUNSELING

          首页 >> 心理咨詢 >>婚姻家庭 >>親子關系 >> 著名心理學家BBC演講:孩子“生病、逃課、厭學”,其實是家生病了!
          详细内容

          著名心理學家BBC演講:孩子“生病、逃課、厭學”,其實是家生病了!

          微信圖片_20240723154043.jpg


          微信圖片_20240723163622.png

          現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英國廣播電臺育兒講座中曾說過:

          “你或許有自己一套標準,也很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真為你感到遺憾,因為你一旦變成一個媽媽,從此就要適應孩子,而不是相反”。

          這話不論從生物進化角度還是人文心理學角度理解都是正確的,這牽扯到“關系里的位置”,特別是家庭三角關系


          微信圖片_20240723154127.jpg


          幾乎所有問題都來自家庭的“三個角”位置紊亂了。看似簡單的三個支點:爸爸、媽媽、孩子,卻能變化出無數形狀,十分復雜。

          最為常見的就是一個角缺位(往往是父親),另外兩個角無限靠近(母親和孩子),最終導致孩子承擔了父親部分角色,甚至承擔了父母雙重角色。此時,孩子成了半個父母,父母或父母一方退行成了“巨嬰”。

          比如(特指以下方式已成為生活常態):

          過度在意孩子學習成績,成績好壞是家庭晴雨表,也是媽媽快樂和痛苦的源泉。這會讓孩子用成績來喂養媽媽。

          • 過于在意孩子吃飯穿衣,特別是爺爺奶奶,不停地給孩子夾飯并要全部吃下,臉上堆著滿足的笑,就像看著當年餓了的自己。這會讓孩子用“假裝好吃”“假裝能吃”來喂養爺爺奶奶。

          • 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根本停不下來,見不得孩子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陪孩子一起連軸轉,天天喊累卻忙得不亦樂乎,好像只有這樣才不會“輸在起點”,才不會被看不起。這會讓孩子用“不得不刻苦努力”來喂養父母。

          我有些來訪早年就是這樣的小大人:

          有的還不如灶臺高,就變著花樣給爸媽做飯,只為他們能在家多陪陪自己。

          有的肩負父親“光宗耀祖”的家族使命,從小被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有的想盡辦法逗媽媽開心,至今也不明白,媽媽為何一天到晚哭喪著臉。

          有的主動輟學,只為幫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弟弟,因為實在受不了父母為了錢唉聲嘆氣、怨聲載道。

          有的則不停“生病”“逃課”,因為只有這樣,爸爸媽媽為了“照顧”自己才不會吵架、不會離婚。

          這一切都在說明:孩子成了父母的照料者,父母成了孩子的索取者。


          微信圖片_20240723154133.jpg


          微信圖片_20240723163628.png

          父母是如何退行成“巨嬰”,繼而讓孩子來喂養的呢?

          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會讓孩子變成父母來彌補這個缺失。這在本質上是為了拯救家庭關系。

          缺失有兩種,

          一是真的失去,父母去世、失蹤等,

          一是父母人還在,但孩子已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

          常見的是爸爸缺失,媽媽和孩子過于親密。

          可能爸爸長期出差,不管不問,不僅不管孩子,連老婆都不管,只顧忙自己的事業或者別的什么。

          媽媽很多情緒不能指望伴侶,很可能靠孩子來緩解。

          我曾有位男性來訪,快50歲了至今未婚,依然和75歲的媽媽住在一起。

          很久之前,媽媽非常焦慮,到處給兒子介紹對象,可每次最長不超過半年媽媽就會生病,或對兒子女朋友各種不滿。

          有一次,都快訂婚了,媽媽突然摔倒在樓梯間,小腿骨折住了3個月醫院,兒子不得不陪在媽媽身邊,最終和女友也分手了。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越發碰不到合適的,最終也不想結婚了。

          他的父母感情很差,從他記事開始父母就吵,經常大打出手,每次吵完媽媽就抱他去別的地方住,最多住一年,不讓爸爸見他。并各種暗示,只有媽媽才是世上最愛他的人。

          20多年前父母離婚,來訪從此再也沒見過父親,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直到今天。

          這是非常典型的媽媽把兒子當“半個老公”來養,盡管意識上知道不該這樣。

          兒子也心甘情愿“補位”(這會獲得更多的愛),填補了父親的位置,最終導致家庭三角徹底被打破,角色混亂。


          微信圖片_20240723154137.jpg


          微信圖片_20240723163633.png

          除了缺失,父母還通過以下3種方式讓孩子變成“小大人”:

          • 威脅與恐嚇

          給孩子傳遞信息:“如果你表現不好,就會有糟糕的后果”。

          比如:

          你不好好學習我就不理你;你不聽話我和你爸就離婚;

          你不求上進我就會生病;

          你不考名牌大學我們家族希望就破滅。

          威脅與恐嚇會通過苛刻、挑剔甚至非打即罵來表達,也可能通過自己很可憐來表達。

          這是通過激發孩子的“恐懼”來讓他們照顧父母。

          當一種糟糕體驗背后有更可怕的體驗,人會本能地選擇前者。

          • 自我犧牲

          為孩子做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放棄自己某些利益,委曲求全。

          比如:

          放棄工作、興趣,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享受。

          并且會把這種“犧牲”傳遞給孩子知道。

          這會激發孩子的“內疚感”,覺得虧欠父母,必須要報答他們、喂養他們。

          • 過度褒獎

          很多“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樣養成的。

          孩子有點小成就、小進步,就過度表揚、贊美、夸張的表演、不切實際戴高帽。不但給孩子過度物質獎勵,也讓他覺得這樣才“更值得被愛”,才是完美的孩子。

          父母和他在一起就像沾了光,變得很快樂、很開心。加上外界頻頻贊美,經常被拿來貶低別人的孩子。

          時間久了,孩子也會被假象迷惑,進入一種“全能自戀”。

          當孩子被架到這種高度是很危險的,他們容不得犯錯、失誤,更不能容忍失敗,否則就強烈地自我攻擊,甚至自甘墮落。

          他們不得不成為別人的“標桿”,變成滿足父母自戀需要的“媽媽”, 也會要求、挑剔父母,就像父母的父母一樣。

          以上不論哪種方式,都在試圖把孩子變成“小大人”,都在告訴孩子:“快來滿足我、喂養我呀”。


          微信圖片_20240723154143.jpg


          微信圖片_20240723163639.png

          “小大人”長大之后往往出現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會不遺余力地滿足他人、照顧他人的情緒。

          像《芳華》里的劉峰一樣,只要能幫助別人照顧別人,犧牲自己無所謂。

          他們會過度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生存都成問題,還去捐款、扶貧、公益,或收養小動物。因為“舍己為人”就是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另一個極端是讓自己再次“變回孩子”(巨嬰),重新享受母愛。

          這個極端充分說明了為什么父母會把孩子變成“父母”的根源:

          因為在父母小的時候沒有機會“做孩子”。

          他們本該享受的自主、自由、童真、無拘無束被客觀因素、被父母中斷了。他們看父母臉色、給父母賺錢,等長大就會無意識尋找讓自己滿足的人。

          若沒有,恰好伴侶又指望不上,就很可能從孩子那里補回在父母那里失去的童年。

          微信圖片_20240723163643.png

          所以,家庭穩定的前提是各個成員必須歸位:

          媽媽就是媽媽;

          爸爸就是爸爸;

          孩子就是孩子;

          爺爺奶奶就是核心家庭之外的。

          打個比方:

          父母就像充電寶,孩子就像手機。

          若父母總想給孩子充電,一看到80、90格電就慌了,趕緊充上,甚至明明是滿格的,還要不停充,這會縮短手機壽命,也會耗竭充電寶,手機也很不方便,到哪都要拖著個笨重的家伙。

          而手機還有10格或5格電的時候卻找不到充電寶,只能絕望地等待關機。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總搞不明白,你的存在是為了給手機充電,而不是讓手機給你充電。

          同時,充電寶沒電時,就要尋找屬于自己的電源,而不是設法把手機變成電源。

          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這需要:

          認清一個事實

          明白一個道理

          堅守兩個原則


          微信圖片_20240723154148.jpg


          這個事實是:親子之愛是單向的。

          就像水往低處流是一樣的,不可以倒流,為人父母只能付出,不可以有主觀上的要求。孩子是否孝順正如你自己一樣,過了某個階段自然會有,不必過早讓他們報答,變成雙向需求。

          經典影片《當幸福來敲門》就生動詮釋了什么是單向的、無條件的愛:

          不管爸爸遭遇多大磨難,和媽媽分手、負債累累、沒工作、甚至每天排隊領救濟糧、夜晚住在廁所……

          這些事都是和6歲兒子一起經歷的,但這個爸爸從未在兒子面前表現出悲傷、絕望、無助,也從未讓兒子體驗到自己的艱辛。

          相反,父親通過游戲互動、通過樂觀積極的態度、通過與有錢人相處時的自尊自愛,讓孩子不斷感受希望、體驗幸福。

          需要明白的道理是:盡最大可能知道自己的“原始需求”。

          就是要知道自己內心最匱乏的是什么,知道的越多就越不被它控制,也就越不會投給孩子。

          道理很簡單,卻極少有人堅持探索,是因為恐懼,害怕知道匱乏背后的創傷,那會給自己帶來羞愧和恥辱。倒不如直接“行動化”投給別人,特別是力量薄弱的孩子,更可怕的是你未必覺察。
          需要遵循的兩個原則是:

          第一,在孩子能力范圍內的需要,你不必去滿足。沒必要越界,凡是越界都是你的需要,這就是溫尼科特所說的“恰到好處的挫折”和“足夠好的媽媽”。

          第二,你的情緒要先被滿足,而不是用超出能力的犧牲滿足孩子。

          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的需要除了清晰還要去滿足,至于如何滿足是你的事,但不該讓孩子背負,否則就是以“愛孩子”為理由來“愛自己”。


          微信圖片_20240723154155.jpg


          所以最后:

          可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過度使用,導致如今你除了特別會照顧他人的感受外,有時莫名地委屈和孤獨;再反思一下,現在的你是否在用類似方式依賴孩子,或者過度照料、甚至縱容孩子。

          底部導航

          關注微信公眾號

          瀏覽手機站

          0516-83729595

          周一至周日(9:00-20:00)

          備案編號 蘇ICP備11056161號-1

          預約咨詢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516-83729595
          0516-83858559
          13952199456
          在線咨詢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在線客服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還可輸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seo seo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AV成人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色偷偷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亚|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久久91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最大av|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