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愛,再好的藥都沒用……我國的抑郁癥患者已達一個多億,大約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是抑郁癥,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已接近成人,而其中在校學生占比為50%。 從青少年學生到官員,媒體公布的自殺原因常常都是“抑郁癥”。抑郁癥會導致自殺,引起了社會、家庭、學校和政府普遍的擔憂和廣泛的關注。 十年來,上百例的抑郁癥患者咨詢,從兒童、青少年到中老年,從小學生、中學生到大學生,從全職媽媽、普通職員、到官員、企業家……每個人抑郁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有的人面對的問題相對單一,有的復雜、多元一些。 問起他們抑郁的原因及發生、發展過程,大多都能講得清清楚楚。 抑郁癥患者大多遇到了人生困難或者負面生活事件的挑戰,不外乎人際沖突(涉及親子、夫妻、婆媳等家庭關系;同學或師生關系;同事、上下級關系等);比如:失敗或挫折(包括學業、職業、事業上的),意義感缺失、迷茫,以及疾病、生死憂懼等。 人際沖突或傷害,是導致抑郁的主要原因,或缺乏良好的人際支持。學生抑郁的原因77.39%在人際關系,69.57%在家庭關系。 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童年經歷過毆打、拋棄、忽視,甚至性侵,或者目睹家庭暴力。遭到虐待和忽視的兒童是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人群。
然而,現在廣泛流傳的說法是,抑郁癥的誘因不清楚。我無法認同這個觀點。所謂不清楚,其實是醫學的說法,心理學卻看得很清楚。 關系沖突、傷害,人生挑戰或負性生活事件是抑郁癥的誘因,抑郁癥是個體遭遇這些困難時的一種消極情緒、行為反應,核心是:悲觀、絕望、無助,認為問題無解、沒有出路。精神病學對抑郁癥的認識是犯了“把癥狀當疾病”的錯誤。 抑郁癥患者去醫院求助,醫生大多會給患者開一些抗抑郁類的藥物,并沒有挖掘出患者抑郁的真正原因。抑郁是情緒癥狀,抑郁癥是關系問題、適應問題,不是生理疾病。 在我國,這個概念和認識模式則處于主導地位,并且有繼續擴大的勢頭。精神醫學認為抑郁癥不能治愈——也不以治愈為目的、會復發,需要終生服藥,這就如同把患者判處了終生監禁,不得翻身。 🌱 愛無法治愈的,藥物也無能為力 如果抗抑郁藥真的像人們以為的有效,那么我們社會的抑郁癥早就不是什么大問題了。抗抑郁藥的使用量在持續攀升,但它并未減少抑郁癥住院的數量。 事實是,過去20年里,美國接受抑郁癥治療的人數增加了3倍,每10個美國人就有一個在服用抗抑郁藥,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兒童超過50萬人。過度診斷、藥物濫用已經成為廣遭詬病的現象。 我國的情況怎么樣呢?抑郁癥被檢出數量越來越多,用藥、住院數量飚升, 很多人都知道抗抑郁藥、抗焦慮藥有生理性的副作用。鮮為人知的是,其精神、心理后果更為嚴重。 藥物對兒童成長的危害,尤其令人痛心。藥物讓孩子們更容易管理,攻擊性減弱,但也干擾了兒童的動力、玩耍和好奇心。同時,服用這些藥物的兒童也有過度肥胖和患糖尿病的危險。 比如發燒,有經驗的醫生不會直接給發燒患者開退燒藥,而是會確定導致發燒的原因并予以處理,否則會掩蓋病因,導致不測的后果。 而抑郁癥治療方式不搞清楚病因,直接用藥的做法,就好比醫生不管發燒原因,直接給患者吃退燒藥,這是有違常識的。由于藥物很賺錢,主要醫學刊物很少發表非藥物治療精神健康問題研究,心理療愈基本上被邊緣化。希望這樣的情況在我國得到避免和糾正。 🌱 警惕“抑郁癥醫療化” 藥物被廣泛使用的另一個后果是,轉移人們對潛在問題——人生困難、挑戰的關注。 剝奪了人們對自身命運的掌控權,把自己的問題拱手交給讓醫生、藥物。 “藥物只是鈍化了感受,無助于解除感受。” “凡殺不死你的都將使你更加強大。”佛家則認為,挫折是修行的好機會,也就是王陽明說的“事上磨煉”。 不關心患者的成就、理想,不關心他們在乎誰、愛誰或恨誰,不關心他們的動力所在、對什么感興趣,也不關心他們的卡點在哪里、什么帶給他們內心的安寧。這樣的治療,不觸及導致患者精神/心理痛苦的真實困難。 我曾參加一次抑郁癥專題活動,其中一位分享嘉賓來自一家著名精神衛生醫院。他自述平均四分多鐘看一個患者。這樣短的時間,只來得及開藥,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交談,不可能了解患者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難、為什么抑郁,而只能提供給藥這樣一個“一刀切”的治療方案。 除了以抑郁癥為由求助的人,還有一個來訪人群則以人生困難、挑戰為由求助。 這些人也經歷著情緒的痛苦,也焦慮、抑郁,但是他們不自認為是抑郁癥病人,他們尋求解決困難,而不是看病、吃藥。 看起來數量龐大的抑郁癥患者的問題,大多數并不是藥物治療可以解決的。 遭遇人生痛苦、挑戰,一定程度的痛苦、抑郁是正常的,是人生與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痛苦的強度過大、太過激烈,當然需要治療、幫助。但是治療也不僅僅意味著吃藥,完全可以通過非藥物的方式改變生理,實現內在(情緒)均衡。 所謂非藥物的方式,主要是心理咨詢,或者談話療法。 心理問題、情緒障礙根本上都是關系和溝通不好引起的,好的關系、好的溝通(包括人際溝通和自我溝通)就是解藥。 任何人,而不只是心理咨詢師,只要學會共情、理解的傾聽、接納,就是在提供心理支持。每個人都可以為子女、伴侶和周圍人成為這樣的人,提供支持、療愈。 🌱 治愈抑郁癥的兩方面 患病,是一場愛的教育。抑郁癥的真正原因主要是:父母、師長對子女、學生、下屬的不良對待,沒給到正確的愛,了解原因后,緩解、治愈抑郁癥的路徑就清楚了。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家庭、學校、機構、社會都可以努力改善溝通方式、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滿足兒童、青少年對安全、歸屬、尊重、愛的需要。 兒童、青少年缺少自我保護的能力,緩解、治愈這個人群的抑郁,高度依賴于父母、師長改善對待他們的方式,解除導致痛苦的人際壓力。這種改變很迫切。 第二、面對人生困難,個人,尤其是成人,并非只有消極回避。 腦神經科學證實,個人對情緒是可以主動控制的,而不是只能由外部環境、事件控制。外部環境、事件并不必然導致同樣的感受、情緒反應,個人的感受和情緒反應與自身信念、認知有關。個人通過內省、改變認知,從而擺脫情緒痛苦、走出抑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