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和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與重視,很多家長包括孩子慢慢地都知道了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存在,心理健康失衡了可以找心理咨詢師,而未成年人有其發展階段的特殊性,會有一些有別于成年人的地方,我大致梳理了一下自己在這些年工作的過程中青少年(未成年人)咨詢前來訪者以及監護人/父母所關注的一些問題,以供大家在需要時有所參考。
“心理有病”確切地來說是
“在某個階段遇到了一些困境”。
對于很多人來說,做咨詢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病恥感,人食五谷雜糧,有個感冒發燒是正常的,生老病死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但到了精神和心理上出現一些狀況卻會認為是異常的,羞恥的,其實只要是人就多少會有心理沖突,或者說,遇到心理沖突,困惑,困境都是正常的,從古到今無不例外。只不過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學科的細化,心理學發展成為了一個專門的學科,心理問題也慢慢地被人們認識和重視。
青少年時代是一個身心飛速變化發展的時期,咨詢是很好的心理成長途徑,而心理沖突和困惑正是心理成長良好的契機。
網絡數據顯示,2017年在美國,人均心理咨詢師比例是1000:1,很多家庭有自己的私人心理醫生,30%的人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人不定期去心理診所,而中國的人均心理咨詢師是1000000:1,這與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文化以及大眾對心理學的了解等影響是分不開的。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接受程度的提升,心理咨詢將越來越普及,甚至在將來可能“我有自己的咨詢師”會成為一件值得炫耀和驕傲的事情,它是你努力面對自已,不斷提升,成長自己的標志之一,譬如業內的很多咨詢師們就常常會在自己的履歷上注明自己的個人體驗時長作為自己的專業及個人成長資歷的證明。
有時候監護人/父母認為孩子有問題,但孩子認為自己沒問題,有時候是孩子認為自己有/遇到了問題(困境),但父母認為孩子沒問題;
一般情況下,前者可以由監護人/父母先做咨詢,后者則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斷;
也就是說,誰感覺遇到問題擾(不論是認為問題出在別人身上還是自己身上),誰做咨詢。
很多時候,監護人/父母會傾向于把自身因素排除在外,不論是監護人/父母做咨詢還是孩子做咨詢,監護人/父母都需要面對自己的心理沖突,因為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發展階段,防御固化程度弱,接受新事物能力,嘗試新的模式能力都比較強,所以在現實層面未成年人的咨詢相對來說是比較好進行的,難點往往在于監護人/父母,希望隨著心理學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識的增強,這個現象能得到改觀。
任何咨詢都需要本人自愿,未成年人做咨詢,同樣需要本人自愿。
有的監護人/父母會自作主張,沒有和孩子協商,征求孩子的意見就預約咨詢,這樣并不妥當。
首先,咨詢是一個咨訪雙方合作的過程,如果孩子的阻抗很大,是無法進行一個好的合作的,也很難產生效果,達成咨詢目標;
其次,沒有征求孩子的意見,沒有經過協商,就對關于孩子的事情擅自決定,這本身也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又更容易加劇孩子的阻抗/排斥。
咨詢這件事從預約咨詢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如果在咨詢前,監護人/父母能夠平等,尊重地征詢孩子的意見,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論孩子同意與否,不僅是為咨詢,也是在(親子)關系中邁出了建設性的一步,能這樣做(平等,尊重孩子)的監護人/父母孩子大概率不會出現大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問題的孩子家庭又恰恰會在這些方面存在問題,從這個層面來說,監護人/父母從預約咨詢開始就在學習如何和孩子相處了。
有些監護人/父母可能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發現孩子有異常,譬如孤僻,無法專注,各種軀體癥狀等問題時就會尋求幫助,就我們國家目前的現狀來說,更多的情況是一個孩子尋求咨詢的時候,往往心理沖突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學習,生活,到了要服藥,停學,休學,自殘甚至自殺的程度,監護人/父母才會迫不得以求助于咨詢,并且相當部分的監護人/父母此時最急切的目標還是學業,如何快速復學,提升成績,升學。
說實話有時候看到這樣的父母真是心有切切焉,我大概能體會到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唯成績,唯分數論帶來的壓力與無力,一切都與成績綁定,談不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遑論理想,追求,抱負與人生規劃。
分數,成績,學業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它們也往往是孩子心理狀態的體現(但成績好并不代表心理健康),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學業,學習狀態是果,心理狀態是根,已經爛果,拼命地拋光打蠟是無濟于事的,只有從根上著力,也只能從根上著力;但是從根上著力,體現到果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想想孩子成為今天這樣經歷了多長時間,大概就能對“重新再長一遍”需要的時間能有些許心理準備了,打個不那么貼切的比喻吧,以前更像是在一張白紙上寫字作畫,而現在要重新落筆還得把從前的筆畫都擦掉再重新寫,還多了一道工序,其實是很不容易的,父母配合還好,如果父母配合不好,這邊擦,那邊繼續寫,來回拉鋸,花的時間精力就更多了。
如果急于求成,不僅不現實,往往會讓自己和孩子都更受挫。
因為往往是孩子到了非常危急的關頭了才想起來做咨詢,父母也非常著急和焦慮,會覺得到了這個時候你還跟我說要慢慢來,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真是急病遇到了慢郎中,恨不得立竿見影,其實這還真不是“急病”,如同日積月累被發現的慢性病,從量變到質變,“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無法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有些市面上的機構或者個人宣傳在短時間內能扭轉孩子的狀態,能讓孩子發生一個什么樣的巨大的變化,輕信這些希望速成,輕則浪費時間金錢耽誤時機,重則給孩子,家庭帶來二次傷害。
如果真正了解了心理問題形成的過程,才會對心理咨詢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心理準備。
這是一個未成年人和監護人都比較關心的問題,關注的程度根據年齡的不同重視的內容和程度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可能會擔心自己跟咨詢師講述的內容會不會被泄露給監護人,而監護人/則擔心自己被隔離于咨詢之外,對孩子的情況一無所知,這也是與成年人的個體咨詢差異之一。
咨詢遵守保密原則(包涵保密例外)是心理咨詢的工作基礎。
未成年人有其特殊之處,他們從法律上來說不是獨立民事責任人;從心理生理上來說都還處于發展階段;
大部分時間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通常情況下他們無法自己付費;相較成年人的個體咨詢的咨訪二元關系(背后有隱性的多元動力關系),未成年人的咨詢從一開始就面臨著事實上更復雜的三角關系:咨詢師,來訪者和監護人,如果不遵守保密協定,來訪者沒有安全感,不會吐露自己的肺腑之言,咨詢工作就無法開展,完全把家長隔絕在外又不利于工作同盟的形成。
在接待未成年人的咨詢個案時,我一般會在首次做一個家庭會談,保密問題是來訪者和監護人知情同意中重要的部分,就各方關心和有疑慮的問題作出解釋與澄清,在咨詢過程中,與未成年人工作中的具體咨詢內容原則上會予以保密,但會根據情況定期或不期就監護人在需要支持的方向上做一些溝通。
如果監護人/父母能參與配合,對咨詢工作會是一個有力的支持,當然,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況:
現實當中的未成年人的咨詢,監護人/父母參與的程度受知識水平,經濟條件,個人成長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在我經歷過的工作現狀中監護人能堅持付費讓孩子咨詢已經是非常好的了,這也是一種重要的參與和支持的方式。
和未成年人的咨詢工作與家庭治療有著密切的關系。咨詢師并不是那個選擇站隊的人,咨詢師,監護人/父母,孩子共同構建了一個工作同盟,一起共同來面對孩子遇到的困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支持;是合作,同盟關系而非對抗關系。
咨詢師工作的原則之一是:以來訪者的利益福祉為首。
在和未成年人工作時,咨詢師需要以此為前提綜合考量,如何工作才是最有利于來訪者成長的,這也決定了咨詢師在工作中必須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在內。
孩子愿意做咨詢,又聯系好了咨詢師,有的監護人/父母覺得這下好了,有人兜底了,就像一輛車壞了,送去修理廠修修就行,全看師傅手藝。
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因為人不是車,就算是車,如果因為使用不當導致出現故障,修好了后不改進使用方法,還是會受影響。
孩子出現狀況其實體現的是一個家庭的系統問題,當監護人/父母意識到這部分原因后可能會壓力陡增,大概能理解孩子癥狀是長期潛伏的結果,能理解心理咨詢過程的長期性的艱難性了。
監護人/父母們在描述自己孩子的問題時常常正好體現了自己的狀態而渾然不覺,沒有思考過孩子遇到的困境與自己,與家庭的關系,沒有想過自己需要對此承擔的責任,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評價背后附諸要求的合理性,必要性,很少去思考為什么要去這樣要求孩子,更不會去探究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回應反饋,很多時候只是站在“我認為”這樣做是好的,是對的,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或者出于面子,自己的缺失,自己的焦慮所導致的災難化想象等等來要求孩子,自身認知的片面,局限,內在的弱小無法去支持孩子,從而要求孩子成為自己假想中強大完美的角色來防御自身的恐懼。
譬如有的監護人/父母認為只有聽話的孩子才好孩子,見人就要打招呼,有禮貌才是好孩子,無私分享才是好孩子,懂得照顧別人的情緒才是好孩子……
不允許有絲毫的偏差與例外,不允許孩子犯錯,失誤,不允許孩子持有不同意見,孩子大了也沒有自己的空間,像警察防小偷一樣翻孩子的手機,日記,網絡賬號……
又或者在生活中沒有規則,對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無度滿足以彌補自己內心的歉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并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只提要求,卻并不了解孩子,孩子更多地像一個滿足監護人/父母需求的工具人,并非是一個有著獨立生命體的“人”。
如果監護人/父母本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標準出了問題,拿著一根計量有偏差變形的工具又如何能度量孩子呢?
如果以前的方式是正確的,還繼續沿用之前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又會有什么不同呢?
不論監護人/父母是否參與咨詢,都需要去思考自身與困境之間的關系。家庭是孩子生長的土壤,未成年人做咨詢時,條件允許的話監護人/父母最好能協同參與咨詢,不僅有利于親子關系,并且能夠為孩子提供更為有利的支持和成長環境。未成年人的咨詢,首選是父母做咨詢或者父母協同孩子做咨詢(排除當事人的意愿之外,視情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來調整父母參與程度),其次才讓孩子獨立做個體咨詢·如果父母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協同咨詢,可以繼續看下文,對干咨詢所帶來的變化甚至是沖突在心理上有所準備。
除了未成年人和監護人/父母關注的問題之外,對咨詢過程中發生的一些狀況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如果監護人/父母參與協同咨詢,自身能得到一定成長,感受到的沖擊可能相對小一些,如果監護人/父母沒有協同做咨詢,孩子因為咨詢而帶來的成長與變化對監護人/父母,家庭,關系的沖突相對而言會讓監護人/父母感到更強烈:
一個家庭是一個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像一部相互咬合得很密切的齒輪,其中一個齒輪的軸距發生了變化會帶來對整個系統的沖擊,孩子在成長,監護人/父母跟不上孩子的腳步,還用以前的模式方式和孩子相處,自然會繼續引發矛盾沖突。譬如孩子要求父母尊重自己,要求平等在一些家庭中可能會讓監護人/父母覺得自己的權威被冒犯;對自己負責的風險,嘗試當中可能發生的失誤,試錯,堅持維護邊界讓監護人/父母覺得疏離和失控等等……
監護人/父母需要對這些有所準備,在沖突與矛盾中慢慢體會愛,尊重,自由與規則的平衡。
孩子不愿意做咨詢的原因很多,有可能出于對心理咨詢的偏見,對自己狀態的差恥,對監護人/父母老師的對抗,對假想中權威(咨詢師)的排斥等等,監護人/父母可以適當地給孩子看一些關于心理咨詢方面的介紹和文章,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對此有所了解,往往在這里可能會遇到一個老問題:
監護人/父母可能并不善于,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
其實吧,我們每走一步都會發現和感受到監護人/父母常常到了這個時候才感覺寸步難行,過去用的手段方式都不管用了,沒用辦法再用監護人/父母的權威來解決問題,要從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下來,學習如何做父母。
這時候不要著急,不要強行安排和說服孩子,孩子此時不愿意走的路,監護人/父母可以先行,監護人/父母來做咨詢,并且監護人/父母自己成長,往往會效果更好--因為你可以成為孩子隨身的“咨詢師”。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敏銳的。當監護人/父母投之以桃時,會發現孩子報之以李,這種愛的回饋真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監護人/父母的這種行為本身也會觸動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監護人/父母從心里對自己的重視與愛,讓孩子看到如何面對困難與挫折,如何重建自我,這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面臨著自戀的挫敗,人是很難接受自己有問題的,最難面對的也是自己的問題,特別是在監護人/父母這個位置上,特別是對于在很長時間里都認為“我才是對的,是孩子有問題”,我們習慣了自己占據高高在上,居高臨下,凡事都是正確的位置上去指點孩子,突然驚天大逆轉說要反思自己的問題,自己才是有問題的那個,甚至是問題的主導者,這是很難接受的,這個神壇上去容易下來難,但是一旦監護人/父母愿意面對自己的問題,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對咨詢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孩子的問題改善起來相對的效果也會更快更明顯,注意:
這是相對于父母不參與的情況下,要特別警惕咨詢求快,為了求快而作出一些表面性,技巧性的改變是不可持續并且是于事無補的。
監護人/父母做咨詢還難在成年人多年形成的防御模式的系統化和固著,對自我成長的畏懼,自我成長面臨著重建整個價值觀,價值體系,世界觀,這個龐大的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般非臨近崩盤不會去改動,不是到了痛苦不堪走入了死胡同不會尋求個人成長來破局,個體寧愿以最大的代價維持原系統運轉,潛意識對這么大的系統工程的畏懼與阻抗是呈正比的,我們總希望改變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其實自己潛意識中知道太難了,這么難的事還是讓別人去做吧;
從這個層面來說,監護人/父母會在潛意識中回避自己的問題,而把孩子推上前來。
因為表現出癥狀的是孩子,監護人/父母常常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讓孩子做咨詢。
甲病了怎么讓乙看病治療呢?
孩子的癥狀是一個家庭系統問題的體現,孩子本身也在用自己的癥狀來參與,維持家庭系統的運轉,它與整個家庭系統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閉環,不可能獨立成行。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用不同的方式,譬如小一點的孩子會出現一些軀體癥狀:
發燒,感冒,各種生病,受傷之類的,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就用網癮,逃學等方式,還有的自殘,自殺等等,用這些方式來逃離家庭,表達對父母的不滿,抗議,攻擊,或者讓父母停止爭吵,爭奪父母對兄弟姐妹的寵愛關注等等,原因很多,每個家庭各有不同,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論述了。
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建家庭系統的,不是某一個成員造成了所有的問題,對所有的問題負責;
也沒有哪一個成員能置身事外,當孩子遇到困境努力突圍時,父母也需要排查和反省屬于自己的問題,并能對此承擔責任,形成合力,父母通過咨詢獲得成長,不僅能作用于孩子,還能直接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關系,可以說是一箭多雕的方式。
因為種種原因,監護人/父母無法協同咨詢,只能讓未成年人獨自做個體咨詢,這種情況下需要未成年人進行更多的自我支持,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可以成為來訪者發展出強大的內在自我力量的推力。
雖然在前期過程中難一點,但這也恰恰是個人成長的契機,也與心理咨詢的大方向是匹配契合的。總之,健全的心理人格不僅是學業的基礎,還影響著生活,工作,關系,身體健康的方方面面。從長遠來說,更是支撐人生發展的基礎,是一生的基石,在人生的某些階段,遇到困境是正常的,如果你能找到一名合格的咨詢師來陪伴自己走過這一程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