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資本要素三:樂觀 樂觀是人們談論最多,但卻理解最少的一項心理優勢。在日常用語中,樂觀主義者總是預期未來會發生積極的、稱心如意的事情;而悲觀主義者總是心懷消極的想法,總覺得會發生不盡如人意的事情。 實際上,樂觀不僅僅代表了一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積極心理學運動之父,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Martin Seligman認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也就是把積極的事件歸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普遍的原因,而把消極事件歸因于外部的、暫時性的以及與情境有關的原因;而消極的歸因風格則恰好相反。 例如,當一個樂觀的員工從主觀那里得到積極的反饋和認同時,他們會將這種積極事件歸因于他們的個人的努力,這樣他們就會對自己很有信心,認為自己能夠繼續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并且在他們去做的其他事情上也能夠取得成功。而一個悲觀的員工,即使得到了晉升,他也可能會把它歸因于外部的因素,例如運氣好,沒有其他候選人,別人不喜歡這份工作等等。 當一個樂觀的員工收到消極的反饋,例如老板不滿意他們做的報告,他們很可能會作出一個合理化的解釋,例如在準備報告或做報告的時候自己狀態不好;同事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或者老板不滿意知識因為當時情緒不好,這份報告并沒有那么糟糕,而且下次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因此,樂觀的員工仍然對未來繼續保持樂觀且自信的態度。而一個悲觀的員工在遇到令人不快的情形時,往往會責備自己。他們認為糟糕的事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一些無法改變的因素,因此糟糕的事情還會發生。例如當他們沒有得到晉升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是由于自己不夠聰明,這種假設在之后會不斷地困然他們,破壞他們的人際關系,令他們失去各種職業發展的機會。 然而,盲目樂觀的解釋風格可能會產生副作用,甚至導致危害性的影響,因為他們可能會低估風險的潛在危害,并將自己、組織、團隊、同事、朋友和家人置于日益增加的風險中,而且出現負面結果時,他們也不太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就心理資本而言,我們強調人們需要現實、靈活的樂觀。現實、靈活的樂觀不應該只是一種自我陶醉,或者是不切實際的自我膨脹。 我們認為現實、靈活的樂觀者能夠充分享受工作和生活中各類事件的樂趣,并最大程度地從中總結心得體會。當樂觀的人們處于順境中時,由于他們能夠左右自己的成功,控制自己的命運,且不會無意識地讓自己陷入日益增加的危險之中,所以更能感受樂觀在認知上和情緒上對他們所產生的影響。而當他們處于逆境的時候,他們能夠排除干擾,探究事物的本質,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接受他們所不能改變的現實,然后繼續前行。 上一篇心理資本要素二:希望下一篇心理資本要素四: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