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森克人格理論(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英國心理學家H.J.艾森克提出的以人格結構層級說和三維度人格類型說為主要內容的人格理論。他認為,人格是由行為和行為群有機組織而成的層級結構。最低層是無數個具體反應,是可直接觀察的具體行為。較高層是習慣性反應,它是具體反應經重復被固定下來的行為傾向。再高一層是特質,是一組習慣性反應的有機組合,如焦慮、固執等。最高一層是類型,是由一組相關特質的有機組合而成,具有高度概括的特征,對人的行為具有廣泛的影響。他通過對人格問卷資料的因素分析研究,確定了人格類型的三個基本維度。根據外傾性維度可以把人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根據情緒穩定性可以把人格分為情緒型和穩定型;根據心理變態傾向可以把人格分為精神失調型和精神整合性。
艾森克個性調查表(Eysenck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EPI)由英國心理學家H.J.艾森克所編。由莫茲利(Maudstey)醫學問卷(1952)和莫茲利個性問卷(MPI,1959)發展而來(1975)。EPI是根據編者的多維人格學說而成,每一維度由一個分量表來測量,分N(Neuroticism,神經質)量表,測量情緒穩定與否;E(Extrovision-Introvision,外向-內向);L(Lie,虛假、掩飾)系效度量表。
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簡稱EPQ)系在EPI基礎上加另一個分量表即P(Psychoticism,精神質)而成。分兒童(7-15歲)及成人(16歲以上)兩式,有男女的年齡常模。在我國已有EPQ的修訂本,仍分兒童和成人兩式,各式的項目由原版分別為97和107項篩選成88及88項。結果分析方法上發展了T分表和各維度的分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