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時不再孤獨守望?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一個個年輕人告別了山村,“流動”到城市去“淘金”。在他們的身后,留下了一個個守望著家園的孤獨身影。 過年的氛圍正在漸漸散去,對一些人家來說,又到了分別的時刻。大量農村進城的打工者也許正在整理行囊,也許正在路上,即將開始新一年的打拼。而他們的背后,是眾多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孤獨的守望。從今日起,本版推出“關注留守人群”系列報道,和您一起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這些被稱為留守老人的人們,一邊佝僂著身軀勞作于阡陌之間,一邊還要隔代撫養孫輩。他們在默默操勞的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種壓力以及孤獨和寂寞的煎熬。 沉重的調查結果 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近2000萬,以農村勞動力輸出最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為多。 一項針對安徽省16個市、41個縣969人的調查發現,農村留守老人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37.6%。其 原因包括:老年人與外界的接觸減少,導致老人孤獨感增強;生活無法自理而需依賴他人,易使患者心理負擔過重。如產生焦慮、內疚、自卑感、無價值感、絕望感而出現焦慮情緒。 另一組數據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在我國的自殺人群中,55歲以上的占人群的36%,其中農村老人自殺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至5倍。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傅雙喜透露,不少老年人由于長期壓抑、焦慮,容易患上各種疾病,有的甚至自殺。其中,農村留守老人心理問題更加突出。 傅雙喜認為,留守老年人經濟生活狀況較差,普遍患有慢性病,行動不甚便利,遇有患病、農忙、突發事件時,子女親戚不在身邊,不能得到及時幫助。特別是有的留守老人還得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承擔教育孫子孫女的壓力,他們普遍精神依托缺乏,內心失落、心理壓力大、缺少安全感,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留守老人需要精神慰藉 “那次電話,讓我感到母親心中的痛。”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趙懷娟至今都不能忘懷。 幾年前,趙懷娟父親逝世,60多歲的母親每天的消遣就是打打麻將、看看電視。母親因為膽結石手術住院,趙懷娟與兄弟姐妹都因為工作忙而錯過了陪護。工作忙完后,趙懷娟打去電話,感受到了老人的孤單與期盼。“現在,只要有時間我就要趕回去看看,再忙每周最少也要打兩次電話。”趙懷娟說。 “農村留守老人最缺是親情,他們像所有人一樣都需要精神慰藉,需要傾訴與聊天,特別是對于喪偶的留守老人。”趙懷娟認為,精神慰藉的前提,必須是讓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得到保障。“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一是種地、二是子女供給,如果兩者都沒有,生活都不能夠完全保障的前提下,何談精神慰藉。”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會長李寶庫指出,精神贍養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農村子女普遍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為物質供養,而忽略了對父母的精神關懷,子女外出務工更減少了留守老人能夠從家庭中獲得的精神慰藉 上一篇人際交往攜帶心理缺陷下一篇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特征 |